- 搜索
專家把脈海水淡化利用 組建海水淡化技術聯盟
經過近40年的研發和示范,中國海水淡化技術已日趨成熟,為大規模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方震介紹,青島的海水淡化裝備產業已經開始起步,到2012年,全市有7家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實現產值5億元。
6月26日至28日,以“脫鹽,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在青島舉行,來自中、美、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脫鹽及水資源利用領域專家,共同研討了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趨勢。
海水淡化應對水危機
在國際水協會主席格倫·戴格看來,全球水行業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第一個是全球的水危機;第二個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第三個是在全球范圍內,如何解決水和衛生問題。
戴格表示,預知性對水行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當前的決定很有可能改變未來。人們過去對水資源只是常規使用,而在未來,脫鹽必將是一個發展趨勢。他認為,中國目前在關鍵技術和應用實施等方面已經取得突破,他希望強化國際間脫鹽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張勤介紹,中國水資源貧乏,多年平均年缺水量約為404億立方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匹配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在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他認為,海水淡化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
“十一五”以來,我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日產能力由2005年的不足5萬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66萬立方米。海水淡化成本也在逐步下降,中國市場也成為國外海水淡化產品裝備制造領域的重要戰略市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宋振騏認為,海水資源開發、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災害的有效控制,必須建立在系統理論、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的基礎之上,實現相關科學技術創新和相關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以及以信息技術發展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技術手段的創新和突破。
打造示范工程
經過近40年的研發和示范,中國海水淡化技術已日趨成熟,為大規模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幾年,中國在反滲透法、低溫多效等主流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認為,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創新能力以及產業化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影響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技術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關鍵材料和設備尚未完全產業化,國產化率低;海水淡化新工藝和新技術尚待開發;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化技術有待提高;品種單一,系列化程度低,應用局限性較大;資金、水價和管理等其他因素。
郭有智說,在水資源的管理上,我們要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務管理一體化;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強化水處理科技創新,加強協調配合,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資源管理道路。
2012年3月,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指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對緩解我國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促進中西部地區苦咸水利用、保障水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
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局長王文珂介紹,我國東部沿海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這將是我們未來從事海水淡化事業的主戰場,將著力在浙江、山東、河北、天津打造一批海水淡化的示范工程,為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構建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組建海水淡化技術聯盟
作為青島海水淡化的企業之一,青島堿業目前擁有的2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已建成投產,通過“純堿生產—海水淡化—濃海水化鹽制堿—熱電聯產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資源利用最大化。
項目采用世界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高效凝集過濾與處理技術,既能適應海水水質變化,又能節省預處理用電。同時,海水淡化成品水噸水耗電僅為2.5千瓦時,這比世界上許多先進海水淡化公司還要低近1千瓦時。
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方震介紹,青島的海水淡化裝備產業已經開始起步,到2012年,全市有7家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實現產值5億元。此外,全市涉及海水淡化,利用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機構10家,擁有市級以上的工程中心5家,取得相關專利授權20項。
青島市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長730公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為青島市的海水淡化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012年,青島每天可淡化海水3.1萬噸,占全國日產能力的5.2%,已經建成的青島百發海水淡化項目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未來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與來自水庫、黃河等渠道的淡水一起供應,相當于每年可節省自來水3600多萬噸。
方震透露,青島將組建海水淡化產業技術聯盟,發揮平臺作用,重點培育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青島已經確定的發展目標,是要把青島建設成國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國家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成為全球的重要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中心。他說:“我們的階段目標,到2015年生產能力要達到20萬立方米,海水淡化的產值要達到60億元。到2020年要達到30萬立方米的能力。”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編輯:xiao)
秦泰盛
2013.7.10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