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電子書包在深圳試點遭家長反對
電子書包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嗎?電子書包在深圳的試點遭到了眾多家長的反對。
“減負”在中國基礎教育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從去年年初開始,教育部門想到了一個真正實現“減負”的好方式:在全國多個省市開展“電子書包”試點,用不到一千克重量的電子書包把學生從沉重的書包拉桿箱里解放出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理減負”。聽起來教育部門像是做了一件“為民著想”的好事,可這“一廂情愿”的試點立馬在深圳引發軒然大波,福田、南山、寶安、龍崗、坪山等區十多所已經開始試點的學校,學生家長紛紛走向臺前怒斥教育部門“只懂得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玩花樣”,家長們想要堅守的是:在電子信息化席卷生活各個領域的時候,還能在中小學的課堂上保持最傳統的師生傳道授業解惑。
深圳市十多所學校參與電子書包試點,第一堂課孩子被吸引
2012年年初,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的通知》,隨后全國多個省市開展“電子書包”試點,在深圳市的十多所參與試點的學校當中,福田區黃埔小學成為了該區教育局第一批電子書包試點項目。該校一位曾經參與過電子書包試點公開課的陳姓家長向南都記者回憶了當時的情況。“那是一堂數學課,當時每個孩子的桌面上都放著一臺類似于ipad的平板電腦取代傳統課本,孩子們都感到非常新奇,授課老師在講臺的投影儀屏幕上講解課本內容的時候,孩子面前的平板電腦也會同步顯示,而老師在課堂上布置的幾道數學題,孩子們也可以直接在平板電腦上作答,答完后就可以立馬提交,老師也隨即在電腦上進行批改,批改情況在學生電腦同步可見。可以說課堂的及時反饋做得還是比較新穎快捷的。因為是第一次用平板電腦上課,那堂課我家小孩也聽的特別認真。”
既減輕書本負擔又能及時互動,教育部門希冀電子書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其實,所謂的“電子書包”,就是采用可移動便攜式的電腦設備作為學習終端,但并不是簡單地把紙質書本上的內容裝入電腦,而是在課本之外,兼具讀寫功能,與學校網絡服務平臺相連,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學習的數字資源和管理平臺。相較于傳統課堂老師在黑板上講解的方式,電子書包可利用三維圖、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在講授語文、美術、音樂等課程時更加生動,而及時的學生課堂反饋也可以讓老師檢驗當堂課的教學情況。此外,與以往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下課后就要被擦掉不同,電子書包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找出課件復習、上網重學,而學習情況老師也能及時監控。
對于電子書包在福田區的試點推廣,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副局長張健曾表示:“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制高點,要通過頂層設計,改變信息化裝備只是教育輔助工具的老思維,讓學生高效獲取知識。”目前,僅深圳福田區就有8所學校16個班級試點電子書包項目,下階段各學校也將積極、穩妥地開展試點探索。
擔心影響視力、破壞書寫和思維能力,深圳家長對電子書包并不“埋單”
正當教育部門為自己在信息化教育改革邁出的大步子感到欣慰之時,他們對家長的激烈反應卻是始料未及。聽起來輕便、高效又受學生歡迎的電子書包,卻在家長那里拿不到暢通無阻的“通行證”。輻射強、影響視力、書寫功能退步、破壞連貫性思維……一系列反對理由開始甚囂塵上。
一ID為“保護兒童”的深圳學生家長本月就在天涯社區連番發帖,怒斥教育部門只懂得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玩花樣。“現在是信息社會,我并不反對把電腦或平板作為輔助學習工具,我本人也用來給孩子輔助學習。問題在于,平板做為一個輔助學習工具,只能在家里由家長自由選擇使用,而不能由公權力在學校里面強制推行。孩子去學校的唯一意義就是因為有活生生的教師,活生生的教師是公權力學校的唯一核心資源,如果沒有活生生的教師,孩子為什么不呆在家看錄像、和電腦互動就行了,干嗎要去學校?教育局不把心思花在人上面,搞這些表面文章,應該更名叫‘深圳市教育花樣局’。”
比起這位家長對教育部門用公權力破壞家長選擇權的指控,不少家長對電子書包的顧慮則更加實際。家住百花二路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長就向記者坦言:“孩子平時放學在家已經很喜歡玩ipad,如果課堂上還用平板電腦取代傳統課本,視力問題真的會受很嚴重的影響,電腦輻射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更重要的是,我們家長會擔心這種教學方式會不會傷害孩子的思維能力?電子書包也許會讓孩子們過于依賴信息技術,不再去記憶課堂重點,一出現問題就去數據庫里找答案,長此以往會不會沒有辦法獨立思考?”更為傳統的家長則擔心:“我們并不完全反對電子書包的推行,但課堂和家庭作業都放棄紙質書寫,我們下一代的書寫能力會不會退化得更快。現在電子化辦公已經讓我自己都覺得好多字不會寫了,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對此,福田區教育局曾予以回應,聲明“電子書包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和技術方式,不會取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教師將根據課堂需要來引導學生靈活、有效、選擇性地使用,課堂主體仍然是師生間面對面的溝通”。不過這又引起了家長的新一輪質疑:“既然只是錦上添花,那大動干戈試點推廣的意義又在哪?”在頻頻遇到家長阻力之后,深圳市教育局表示,會“高度重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密切關注電子書包項目試點過程中設備的安全、合理使用的時間、學生視力的保護等問題,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下階段各學校的試點工作將進一步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采取家長同意、學生自愿參加的方式,積極、穩妥地開展試點探索”。
國外電子書包積極推行,家長希望在電子接軌的同時國內教育制度改革也同樣接軌
就在深圳教育部門與學生家長為電子書包是否應該普及而博弈的時候,今年8月份,荷蘭卻將開放11所“史蒂夫·喬布斯學校”,顧名思義,喬布斯想要給學校和教科書出版商帶來革命的想法將在這些學校實現。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荷蘭這11家學校的上千名孩子將不再使用課本、書籍或黑板學習,而是完全借助ipad;教室內也不再有教師、正式課程、學習計劃、座位表、作息表、家長會、假期等,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ipad軟件通過多媒體教材進行學習,孩子們可以基于自己的好奇,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任何東西。
其實不只是荷蘭加入了這種大膽改革,目前在全球已經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試點推行電子教育。韓國為避免學生背著沉重的課本上下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和初中學生,電子教科書將免費發放,高中生則需要購買紙書和電子書套裝;日本為了減輕學生家庭負擔,還鼓勵學生將個人電腦變成電子書包,通過安裝一個嵌入式系統讓學生與教學平臺資源相連,目前日本很多中小學校都引進了這種個人電腦式的“電子書包”;而美國則早就脫離了電子書包本身的開發,將更多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教育軟件的領域。
雖然生活的各個領域被電子化侵蝕已經成為不容逆轉的國際趨勢,但深圳的家長們依舊不愿意為此“提早埋單”。“保護兒童”認為:“老拿國際經驗來壓家長是行不通的,想要跟國際接軌,先讓家長看到中國教育制度改革真正跟國際接軌再說吧。”而更多的家長則希望,在孩子成長的幼年時期,還是能夠接受師生親身互動的教育,“不要讓電子產品成為同學與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鴻溝”。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編輯:xiao)
秦泰盛
2013.7.9
- 上一篇:安徽:38個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獲支持
- 下一篇:南岸區:電子信息產業呈現規模效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