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濟南:中水回用梗阻待破 規模效益掣肘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污水處理難與人均水資源極度匱乏困擾著市民。在污水處理能力存在缺口的背景下,近年來各地紛紛興建中水處理設施,此舉不僅可以實現污水就地處理,還能回用價格低廉的中水,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不失為一種有益探索。
“截至2012年底,濟南全市共建成中水處理設施206處,日均回用量為11.5萬立方米。以此推算,一年可節水4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省出34個大明湖的水量。”11日,濟南市城市計劃節約用水辦公室副主任許斌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中水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二水源”已成為趨勢,下一步濟南將繼續加快中水回用的步伐。
然而,導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除一些政府投資和高校的中水處理站運轉良好外,目前多數社區的中水處理站面臨閑置甚至荒廢的窘境,造價不菲的中水處理設施形同虛設。制約“城市第二水源”規模化推廣的瓶頸在哪?對此,導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大型社區初嘗甜頭
12日下午,濟南魯能領秀城社區。在魯能亙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市政部主管陳浩龍的帶領下,導報記者來到位于該社區西側的一處草叢空地,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從地下傳來,一處通往地下的出口不時散發出污水氣味。
“我們社區的中水處理站就在腳下,其每天可處理污水1萬立方米,這樣的規模在濟南所有社區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陳浩龍表示,該中水處理站是領秀城社區建設的配套設施,可以覆蓋300多萬平方米的社區家庭。但由于目前社區入住率并未達到100%,因而每天處理的污水量為3000-4000立方米,污水經處理后可以生成等量的中水。
“相對于每立方米4.4元的綠化用水價格,成本在1.5元左右的中水無疑會帶來一定經濟效益。”據陳浩龍介紹,中水處理站將社區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后,利用微生物、藥劑等進行集中處理,生成的中水可以用來進行綠化或者噴灑道路。由于社區面積較大,適用范圍較廣,夏季中水幾乎可以實現100%回用。
無獨有偶,除了像領秀城這樣的大型社區,一些高等院校也嘗到了中水處理的甜頭。在山東建筑大學經十東路校區,該校區后勤處處長劉青峰坦言,由于中水運用充分,給學校綠化和清潔省下了一大筆經費。
劉青峰算了這樣一筆經濟賬,自學校建成中水處理站后,扣除電費、人工費、折舊費等,每立方米中水處理運行費用約1.3元,相較于每立方米3.15元的自來水價格,1立方米中水可節省1.85元。若按照在校師生2.4萬人,每天產生生活污水3000立方米計算,除去寒暑假時間,每年可生成中水84萬立方米左右。通過中水回收利用,每年便可節省自來水60余萬立方米,去除污水處理費用,年可節約費用100萬元以上。
規模效益掣肘
“濟南市一直堅持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中水處理站的建設就是分散處理的重要環節。”濟南排水管理服務中心排水管理科科長邢京軍告訴導報記者,目前濟南全市每天產生污水約75萬立方米,若能把中水處理站全部利用起來,每天可以就地生成中水近25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座中型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規模。
然而,這一切是建立在206個中水站全部利用起來的基礎上的。據了解,在206個中水處理站中,除政府和高校投資興建的中水處理站外,還包括酒店、工業企業及開發商投資建設的中水設施,其中社區中水站占據了大半。據邢京軍透露,濟南一些社區內的中水處理站利用率并不高,甚至很多處于“建而不用”的半荒廢狀態。
為此,導報記者來到大舜天成社區,經過一番波折,并未在面積不大的社區內發現建筑規劃中提及的中水處理設施。在小區物業及保安的阻撓下,在此居住多年的韓姓業主向導報記者透露,之前聽說小區因沒有開啟中水設備而被相關部門警告過,但后來物業部門依然沒有重新開啟設施,還是使用自來水作為綠化用水。而對于該設施的位置,韓姓業主表示,有可能位于地下的某個地方。
隨后,同樣是經過一番波折尋找,導報記者最終在銀座晶都國際社區地下二層停車場的角落發現了門上標有“中水機房”的中水處理站。只見該房間大門緊閉,儼然已經很久沒有運行的樣子,里面也并未傳出機器運轉的轟鳴聲。
邢京軍直言,之所以出現中水處理站“建而不用”的現象,主要是涉及物業公司的成本核算問題。中水設備購置安裝完成后,運行的主要成本包括電費、藥劑費、維修費及人工費用等,尤其在中小型社區,很難達到中水處理的規模效益。
濟南市城市計劃節約用水辦公室技術科科長張貢意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舉了一個例子:假如一個中水站的規模為每天處理1000立方米水,而實際小區每天利用中水不足100立方米,剩下的900立方米只能排放掉。1000立方米中水的成本約為1000-1500元,除以實際利用的100立方米中水,每立方米成本就是10元,這一價格無疑遠遠高于自來水價格,造成很多物業不愿用中水設備。
采訪中導報記者了解到,2003年起施行的《濟南市城市中水設施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凡在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需要城市供水的(含自建供水設施供水),應當配套建設中水設施;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必須配套建設中水設施。
正是在這一規定下,中水處理站成為開發商開發樓盤的必建項目,中水處理設施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待樓盤建成后,配套的中水設施往往交由物業部門管理,由于開發商前期投入不足致使中水設施質量較差,加之中水運營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無法產生規模效益,物業公司不得不“叫停”中水設備,最終導致中水設施面臨閑置甚至荒廢的窘境。
據邢京軍介紹,日處理1萬立方米污水規模的中水設備造價高達2500萬元左右,設備“建而不用”無疑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編輯:xiao)
秦泰盛
2013.7.16
相關閱讀